在法国教堂中以彩色玻璃著称的要属沙特尔大教堂为首;它的彩色玻璃是最富有特色的,是选用18幅画面用来衬托中间的一幅画面,这幅画面就是贝依·弗里埃尔圣母画,其余的画面则是阐述耶稣的事迹或是最后的晚餐等主题的,这些彩绘玻璃色彩调配富有对比性,富丽堂皇,美不胜收,是12世纪哥特式彩色玻璃画的杰出作品。
古代埃及和罗马人都擅长制造小型的彩色玻璃制品。古代腓尼基在玻璃制造业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心产地是西顿和安条克等地。在公元4-5世纪的早期基督教教堂中,一些木质窗框中镶嵌有经雕琢过的雪花石膏,类似玻璃般的效果。公元7世纪,英国的教堂和修道院已经出现了彩绘玻璃窗。公元675年,圣本笃·波斯哥[]从法国引进工匠,为在芒克威尔茅斯建造的圣彼得修道院窗户进行着色。公元8世纪以后,伊斯兰世界的一些清真寺和公共空间也开始以彩色玻璃装饰,基本以纯粹的几何设计为主,包含花卉和文字图案,不表现人物形象和宗教偶像。
在12世纪和13世纪初期,欧洲的玻璃工艺无法生产出纯净透明的大玻璃。小面积,低透明度和深色杂色玻璃使室内显得斑驳而昏暗。受拜占庭
教堂玻璃马赛克的启发,这位精巧的工匠使用彩色玻璃在整个窗户上镶嵌了图片。彩色玻璃在教堂内营造出神秘而灿烂的景象,由于光线不足,改变了建筑物的沉闷感。如果说“彩色玻璃”构成了教堂建筑的美学指导,那么“空窗搪瓷”就代表了搪瓷工艺的特殊荣耀。
花窗的创作属于彩色玻璃工艺,其发展与建筑的演变紧密相连。哥特式建筑源自12世纪,兴盛于13至15世纪,改善了原有教堂厚重的砖石结构,当哥特式尖肋拱顶和飞扶壁等建筑技术让整体构架纤细化,能撑起更大更高的空间时,就能在墙面开出更多空间。
彩色玻璃最早是从10世界开始,但是却没有一块能够幸存下来,到了14世纪的时候,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彩绘玻璃当中,也是出现了很多种人像和故事,在之后,也是有了各种不同的提升,现在则是更加的注重修复以往古老的彩绘玻璃
墙内开花墙外香。除了供应教堂的彩绘玻璃,土山湾孤儿院也接受社会机构和个人的订单。正因如此,目前上海保留下来的有迹可循的土山湾彩绘玻璃都位于公共或是私人建筑上。按照时间先后,分别位于:原法国总会(南昌路47号)和原私人住宅(余庆路190号和瑞金宾馆总统楼)。